您好,欢迎来到中共新乡市委党校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资政科研动态

了不起的百年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底气从哪儿来?

发布时间:2021-10-22 浏览量:1065

微信图片_20211022145735

100多年前,巴黎和会期间,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不仅不能从战败国德国手里收回山东,甚至不能妥协地将山东变为战胜国五强国联合管理,反而要面临日本完全接手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的屈辱。“弱国无外交”,是历史残酷的教训。
  100多年后的2020年12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欧盟领导人举行视频会晤,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个协定获得批准之后,将为中国与欧盟相互投资提供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和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回顾100多年前,彼时的中国刚刚经历巴黎和会的失败,与欧洲列强根本无法平等交往。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步步发展成为政治大国、经济大国。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我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那么,为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能够取得成功?我们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底气从何而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最基础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曾经站在世界顶峰,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世界。公元前139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西域各国往来的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国对外交往史的开端。隋唐时期,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拜占庭的使者、阿拉伯的客商、日本的遣唐使络绎不绝,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群汇集于此,官方与民间交流协同发展。明代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走向繁荣,从1500年到1800年,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总额达到2亿两白银,中国生产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黄等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市场。2000余年的中外交往史,不仅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而且为我国与世界往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经验。在频繁的交往互动之中,中国外交思想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观念和规则,并在东亚地区建立起独特的国际体系。这为新中国的外交提供了丰厚的智慧源泉。
  在与世界的交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合”思想等充分彰显。这些理念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文化渊源。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儒家思想的“仁”“礼”为核心构建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中华民族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中外交往的共同理想,倡导“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境界。在面临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差异时,又提出“承认事物差异性,尊重彼此共存、共同发展”的“和合”思想。正是深受天下观与“和合”思想的浸润,新中国先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这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指导。
  中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已经成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早在1953年,周恩来总理就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不仅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而且在大量双边条约、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中得到确认。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国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为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发声,支持其维护本国主权、领土完整与民族利益的正当要求,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自1990年起,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间累计派出官兵4万多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和所有成员国中承担维和摊款第二的国家。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意味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强大。
  从经济发展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处于30%左右,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稳定器作用日益突出。40多年来,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营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商业环境。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不但使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消除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向周边国家、落后国家转移资金和技术,帮助它们摆脱贫困,谋求共同发展。中国正在运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金融能力,推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
  从国际秩序变革角度看,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共同创建者和改革完善者,既积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也积极参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二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世界各国共同创建包括联合国、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内的一整套国际制度体系。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参与了《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文献的制定工作。70多年来,中国不但坚定维护战后国际制度安排,而且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实践顺应世界潮流,反映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诉求。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外交要准确把握国际大势,顺应世界潮流。如今,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以邻为壑?国际社会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因此,中国倡议世界各国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让科技革命的成果惠及全球,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
  20世纪90年代我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多极化,如今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多极世界正在逐步形成。21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安全、经济、金融、信息等结构性权力的扩散。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不再由少数大国把持,尤其是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全球新问题,更是需要大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应对。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顺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是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全球性挑战和地区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必由之路。2015年中国正式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强调在深度融入全球秩序的同时,要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富成效的公共产品。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通过双边、多边贸易协定,努力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面对全球贫困与发展问题,中国不但通过精准扶贫消除了国内的绝对贫困,而且坚持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的特别致辞中指出: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球共同利益为重,强调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消灭国家之间天然地存在的各种差异和利益分歧,而是在承认差异和分歧的前提下,突出人类的共性和整体性,求同存异,实现共同体内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统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截至2021年5月,中国已向80多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为受疫情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抗疫以及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20亿美元援助,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为全球供应了2800多亿只口罩、34亿多件防护服、40多亿份检测试剂盒,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学习时报】

相关阅读

了不起的百年 | 百年大党年轻的密码是什么

了不起的百年 | 法治梦想照进现实

了不起的百年 | 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因何而来?

了不起的百年 | 中国经济为何能乘风破浪

了不起的百年 | 中国如何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了不起的百年 | 百年大党的初心和使命